無 吭聲

什么都想懂一点儿~

施孤


施孤的第一印象是眼泪,倒不是慈悲的幻化,是那狭长的巷子、亦或浓郁的榕树成片,在南方夏日的湿气里囚住了沿途堆满的神香,熏得人睁不开眼。

晌午,神香氤氲着一个又一个村落。相较于平时供神的三柱香,施孤更像是春季布田插秧,但凡能到能有的边际,都给堆满了。人们朝天地四方跪拜,意为广济四方,然后拿着香在贡品上插,再沿着路一并插去,重复三次。此刻,地上黄色的香与上层浓郁的白烟如同一杯深夜啤酒,人们进去其中便恍惚成了泡沫。但就常年受难于十八层地狱的孤爷们来说,却着实为天仙宝境,这里瓜果遍地,贡品满桌,人们或祭拜或颂经,周遭烟雾缭绕,受了一年酷刑与委屈在此刻得到弥补。此刻,天堂是人间的天堂,人间才是地狱的天堂,空空如也的地狱,不知道是不是地藏菩萨的天堂?不过可知的是,这天是许多孩童的欢乐时光。

中元节多在暑假,少数年份会在刚开学那会,家长也睁只眼闭只眼,随孩子回家玩闹。同村有个善福古寺,前道后佛,每年都会去开元寺请和尚过来诵经开坛,有些虔诚的人家会等到寺中敲磬三次,放了焰口才开始祭拜,而我家因为路途,只在村里庙门口的榕树下祭拜,隔得远,也就不论时间,常常祭拜完回家才隐约听到善福古寺开始放炮。早些年,长辈带我去了几次善福古寺看普渡施孤。在寺院的天井密密麻麻跪着人,人群中间用八仙桌架起一座两层的戒坛,底层是贡品法器,和尚面朝寺门坐在上层,边诵经边敲木鱼,念至一段结束,就从一层的贡品中拿了一盘寿桃包子,扔向人群,然后是底下的一阵哄抢。我也曾被家长推搡着去前面让我抢包子,说是吃了诵经后的寿桃可以平安长大。而在幼小的我心里,除了尴尬,更多是常年吃着皮大于馅的寿桃的厌恶感,而且被扔下的寿桃多半会在地上滚几圈,第一次见到这个场景,我甚至在想,大家真的这么穷吗?

多年后跟家人聊起,他们说这是早年的习俗——有钱来看戏,无食去抢孤。那时候人们大多贫苦,乡绅地主会在寺院搭起戏台,同时把家中一些物件、农具、粮食祭拜完分发给穷人,做些行善积德之事。久而久之便形成抢孤,后来就当做一个形式跟祝福保留下来。而如今,在潮汕各地的善堂,依然会将祭拜过的米面粮油分发给孤寡老人与贫苦人家。相比较一年吃一次的孤爷们,能在时年八节顾及身边的他们,似乎让这个节日的存在更有意义。

到了晚上,有别于沿海沿江放水灯,家里的孩童多是游灯。从七月初十起,女孩子就开始买花纸色纸,男生则到处收集竹子细枝,然后缠着自家老人给我们剪三角旗。三角旗,边缘带着锯齿状花翎,中间各种云样,或者更小的三角。也有见过一些写着阿弥陀佛,甘露门开等字样。老人们手艺一般,云样都是各种圆圈翻卷,边上的瑕疵是一种质朴的寄托与天伦,缠缠绕绕间把岁月也剪了进去。等到十五下午,乡里的庙宇被孩童踏遍,打游击般把宗祠庙宇这两天烧了一半的蜡烛拿回来点灯用。这个灯统称是鲤鱼灯,早年会蒸一块鱼型粿品,后面多用番薯水果替代,上面插满三角旗和蜡烛,下方再撑起一根竹杆,便做成一支鲤鱼灯。现在回想,那是浪漫而温情的夜,孩童在一个了解施舍的白天,做着一个亲人通力而成的灯,伴着族内各房兄弟姊妹组成的队伍,走在村落的小路上,没有鬼故事,没有恶魔,手里握着的,是鲤鱼灯,是家人的祝愿,是一把国王的权杖,在自己的王国里,还没长大。

评论

热度(1)